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(例:UC浏览器、QQ浏览器)
精彩阅读中华小说网

第10章

倭仁字艮峰,乌齐格里氏,蒙古正红旗人。

嘉庆九年(1804)生于河南。

道光九年(1829)中进士后,一直在翰林院任职。

他最笃信唐的教学方法,&ldo;每日自朝至寝,一言一动,坐作饮食,皆有札记,或心有私欲不克,外有不及检,皆记出&rdo;,[3]用作自我反省的借鉴,导向道德的最高境界。

他认为&ldo;研几工夫最紧要&rdo;,若失此不察,&ldo;则心放而难收矣[4]正因为他力图把修身养性和读书结合起来,经年不辍,成了咸同时期的著名理学家和同治的帝师。

唐、倭仁等人,面对国运日蹙、文人无行的严峻形势,力图通过诚意修身达到道德的自我完善,把学术、心术、治术联为一体,这较之那些苟且偷生和士林中的卑劣者,无疑有着较高的德行和操守,不失为都门士大夫中难得的一群。

但他们太注重自我修养,拘泥于闭门思过,空谈性理,不免流于疏阔迂腐。

结果,&ldo;言经不适于用,言史又无裨于身[5]&ldo;询以家国天下治安之计,则茫然无所得&rdo;,[6]完全是脱离实际的一套,距离他们期望的修、齐、治、平目标实在太远了。

与理学家的空疏不同,汉学家们则埋首古纸堆中,皓首穷经,潜心考据,虽说对整理文化遗产作出了不少贡献,但因为仅仅&ldo;疏剔字句小节,不能旁通其大义&rdo;,结果是正己则失要,治人则无功,同样对国计民生没有多大裨益。

对于每况愈下的国势和厌厌无生气的政局,最敏感而力图有所作为的,是一批以经世致用自励的文人士夫。

他们大都是出生在乾隆朝末期50岁上下的知识分子。

有的是有功名无实职的士子,有的是朝内供职的中下级官员,也有在朝外身居要职的地方大员。

虽然身份地位不同,却有着大体一致的政治抱负,即主张&ldo;明道救世&rdo;,通经致用。

&ldo;明道救世&rdo;的主张,原是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揭橥的。

他认为通经硕儒必须注意&ldo;国家治乱之源,生民根本之计&rdo;,为学的目的即在于探索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国计民生问题,&ldo;拯斯人于涂炭,为万世求太平,此吾辈之任也[7]他表明自己为文的宗旨是&ldo;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、当世之务者,一切不为&rdo;,[8]所以极力主张:&ldo;君子之为学,以明道也,以救世也&rdo;。

[9]把&ldo;明道救世&rdo;解释为先儒经典中原有之义,作为通经致用的目的和手段,以实践儒者&ldo;救民于水火之心&rdo;。

嘉道年间的经世论者,对此无不大加弘扬,并以此自励。

如龚自珍提出了&ldo;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&rdo;的说法,指出:&ldo;是道也,是学也,是治也,则一而已矣[10]把道、学、治三者结合了起来。

包世臣认为:&ldo;士者,事也,士无专事,凡民事皆士事也。

&rdo;[11]因而自少即&ldo;慨然深究天下利病&rdo;。

汤鹏鉴于社会日趋贫乏,主张&ldo;医贫&rdo;、&ldo;尚变&rdo;,所作《浮邱子》一书都四十万言,&ldo;大抵言军国利病,吏治要最,人事情伪,开张形势[12]集中表达了他的经济主张。

魏源则善于以史为鉴,对军屯、漕运、盐政、水利等尤为注意。

道光五年曾协助时任江苏布政使的贺长龄编辑《皇朝经世文编》一书,成为清代著名的经世论者。

相邻小说
青妆行  歪打正着  帝美人  穿成万人迷霸总后我把反派弄哭了  雁字回时  狼孩之离越  女装大佬了解一下  输赢  他们都说朕是暴君  李清照评传  星际第一占命师  小哑巴今天说话了吗  刑侦笔记  悍妻守则  二次分化后脑子坏掉了  你是我一生一次的认真  醉花沉璧  红灯停,绿灯行  (综同人)付丧神  被意外标记后我红了